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FTA不保證商品價格下降

台灣與紐西蘭於2013年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議(ANZTEC),由於雙邊產業高度互補而少有競爭項目,此一協定被視為可提升雙邊福利,同時,雙邊的高開放度亦可做為臺灣後續向其他國家宣示貿易自由化的具體事蹟。

然而,如同這一則新聞中所提到的,ANZTEC已經於2013年12月生效,但台灣向紐西蘭進口的大宗項目中,乳製品不但未能降價,在零關稅之下反而上漲了一成。一般消費者或許會覺得似乎FTA的效益沒有發揮。對這一事件,去年度在研析臺紐ANZTEC之效益與影響時與業者交談的內容或許可以預示此一事件之必然發生。由於外國商品進口未必是由外國製造商依其生產成本加計關稅及運費來做為市場國的銷售價格,由於紐西蘭的乳製品、奇異果乃是其官方與農戶共組之獨家合資公司進行銷售,其他牛羊肉亦普遍由合資公司進行批售,各國代理商向此一公司競標其商品項目再依關稅及運費、行銷及營運支出等項目轉換為各國的銷售價格,因此,縱然關稅移除,仍有其他項目的成本支出並未減少。同時,各國代理商依其採購數量將面臨不同的標售價格。例如,若中國之代理商的採購量為臺灣的10倍以上,則其得標價格必然低於臺灣的得標金額。因此,FTA並不保證雙邊貿易項目的價格下格,第3國若具有更強的購買力,則不僅會因需求上升而使得價格上升,亦使得原本進口該商品的國家在簽訂FTA後反而面臨商品價格的持續上升。

http://n.yam.com/ebcnews/society/20140513/20140513290398.html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bubble crises again ?

economic bubble crises 總是出現在眾人認為世界榮景之際,19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1997亞洲金融風暴、2001新經濟泡沬、2007美國次貸風暴、2009歐債危機,這些危機發生之前,縱然有人提出示警,但多數輿論則是斥為無稽之談。WSJ近日提供一張圖表,美國和日本在風暴發生前4年的共同模式就是債務迅速達到GDP的一定比例以上。如今中國在這4年也複製了這樣的路徑,由於美國、日本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中國則是控制經濟(command economy),政府對於資源配置有主導權。因此,即便有相同的衝擊出現,其回饋路徑可能不同,最後結果也未必一致。這一次,我們就 wait and see,是經濟理論改寫中國經濟,或是中國經濟改寫經濟理論?




圖片來源為 http://si.wsj.net/public/resources/images/OG-AA607_CSHADO_E_20140106151042.jpg,其版權為WSJ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