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分析結果常出現有異於直覺的觀點。一個簡單的政策問題如下:對本國勞動所得課稅以以做為補貼外商來到本國的的支出是否圖利外商而不利本國呢?
Chor(2009, JIE) 對此一問題進行分析,他的結論是:在 selection effect 下,本國反而可能因此而擁有 welfare gains.
其分析邏輯如下:政府對勞動課稅將造成家計單位所得減少。然而,吸引具有生產力的外商來到本國將可使本國的商品價格下降,若政府對於不同生產力的廠商給予不同額度的補貼,則此一商品降價效果可進一步擴大,因而使得本國家計單位的 consumption gains 增加。歸納而言,本國人民雖然所得減少,但消費力提高,故可能存在 welfare gains。
當然,在此提到 Chor(2009,JIE) 的分析結果並不是我要在此推銷這種政策觀點,其觀點僅是在其所設定的模型架構下才能成立,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國家。我們亦可從改變其假設條件即可推翻其結論,例如,當我們假設模型內存在失業或者外國政府亦補貼其廠商時,則 Chor(2009,JIE) 之結論極有可能就會有所改變,亦即,若外商進來是取代掉本國廠商原本的產出時,則將造成本國獲利減少、勞動失業,negative income effect 可能會大於 negative price effect,因而使得本國存在 welfare loss而不是 welfare gain。
分析至此,想起台灣的經濟政策之制定,常存在許多一廂情願的思維以及過度假設經濟體系之完美而得出的推論,例如,當前馬政府所力推的 ECFA,其貿易自由化的效果似乎被無限的放大了,甚至喊出簽了ECFA就會有黃金十年的口號,ridiculous ! 對此政策的批評聲音也似乎都在政府透過對各智庫的經費導向下而消失了,當社會所器重的知識份子只能為五斗米折腰而淪為為政客之粗淺主張搖旗納喊時,則國家不隨之沈倫亦難。
References
Davin Chor, Subsidies for FDI : Implications from a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8(1),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